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国际能源巨头壳牌近期动作频频。4月1日,壳牌宣布完成向CAPGC出售新加坡能源化工园的交易,随后在5月8日进一步披露细节。这一资产剥离与壳牌持续优化化工业务组合的战略一脉相承,而其在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则彰显了对亚太能源市场未来格局的前瞻判断。
新加坡资产剥离:聚焦核心业务,保留区域中心地位
新加坡能源化工园是壳牌在亚太的重要生产枢纽,涵盖毛广岛炼厂(23.7万桶/日产能)、乙烯裂解装置(110万吨/年)及裕廊岛石化基地。然而,随着全球炼化产能过剩及低碳转型压力加剧,壳牌选择退出部分重资产,转而聚焦高附加值领域。交易完成后,壳牌仍将新加坡作为亚太营销与贸易中心,并通过液化天然气(LNG)供应、零售网络及电动车充电设施继续参与当地能源市场。
买方CAPGC由印尼最大化工企业ChandraAsri控股,嘉能可参股,这一组合凸显东南亚市场对石化产业链整合的需求。壳牌通过交易实现资产变现,而CAPGC则获得进入区域高端炼化市场的跳板,形成双赢局面。
中国布局深化:万亿级石化市场与低碳转型并进
与收缩东南亚部分业务形成对比的是,壳牌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持续加码。作为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市场之一,壳牌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构建了覆盖油气勘探、炼化、销售及新能源的完整产业链:
上游合作:与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合作开发长北致密气等项目,保障资源供应;
中下游网络:运营超1700座加油站、1000余个充电终端,5家润滑油厂覆盖全国需求;
旗舰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于2023年正式开工,总投资521亿元,规划160万吨/年乙烯产能,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裂解装置之一,并引入α-烯烃等新技术,推动高端化学品国产化。
惠州三期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产能跃升(达产后乙烯总产能将达380万吨/年),更在于其技术突破与低碳属性。项目集成能效提升、碳减排技术,契合中国“双碳”目标,同时弥补国内高端聚烯烃等产品的供应缺口,助力石化行业结构性升级。
战略逻辑: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壳牌的调整折射出国际能源巨头在转型期的共同选择:
优化资产组合:剥离低回报率传统资产,聚焦天然气、新能源及高附加值化工品;
区域市场再平衡:东南亚侧重贸易与终端服务,中国则依托庞大内需与政策支持,成为技术密集型产能的落脚点;
低碳技术卡位:通过惠州项目的创新工艺和充电网络建设,抢占新能源基础设施先机。
尽管战略清晰,壳牌仍需应对多重挑战:中国本土石化企业产能扩张加剧竞争;电动车普及对传统油品业务的冲击;以及地缘政治波动下的供应链风险。然而,其通过合资模式深度绑定中国合作伙伴,叠加在低碳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或将在亚太能源市场的新旧动能转换中占据独特优势。
壳牌的“进退之间”,既是企业顺应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选择,亦是对中国市场长期增长潜力的坚定投票。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交汇点上,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转型,将成为所有国际能源公司的共同考题。而壳牌在中国的重注,或许已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关键参考答案。
慧乐居欢迎您关注中国家居产业,与我们一起共同讨论产业话题。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