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慧正资讯:
近期,科思创联合 30 位建筑行业专家
举办“实现净零隐含碳之路”研讨会
重点讨论了建筑设计、建造及
运营方式的更可持续方案
为迈向净零隐含碳探索先行
力图在 2030 年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科思创联合建筑行业专家
为建筑隐含碳困境探索破局之法
目前,建筑碳排放量已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 39%。超过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隐含在原材料和建设过程本身。与此同时,隐含碳在总碳足迹中的占比正在上升。这一趋势在欧洲的“翻新浪潮”中尤为明显,预计 2050 年,97% 的建筑存量需要翻新才能达到碳减排目标。到 2050 年,包括建筑材料在内的隐含碳将占新建设和翻新生命周期排放足迹的 50%。这可能会消耗掉很大一部分的剩余碳预算。
为设想如何解决这一前期碳困境,科思创与 30 名建筑师、规划师和建筑专家在研讨会上进行了一项思维实验。在此期间,Eigenland® 顾问主持了一系列生动的互动环节,助力确定减少建筑行业碳足迹的下一步行动方案。
研讨会由 Eigenland® 顾问主持
为获得全方位观点,研讨会从以下四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这一问题:
隐含碳
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前期碳[1]
减少建筑材料生产及使用阶段前建设过程的碳排放量
使用阶段的隐含碳
减少建筑物使用寿命期间储存的二氧化碳
生命周期结束时的碳
减少建筑材料解构和重用产生的碳排放量
在研讨会上,各专业人士以不同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关于 2030 年建筑行业现状的论述,与会者可用五分色码量表来直观评价是否认同这些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为 2030 年目标制定了一个现实方案,并确定接下来应对碳排放挑战的下一步行动方案的优先顺序。研讨会还讨论了科思创用于硬质 PU/PIR 泡沫保温隔热材料的气候中性[2] MDI 原材料在低碳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讨论中,与会者设想了 2030 年的前景
并对下一步进行规划
随着运营效率的提高,建筑行业的关注重点将会转移到建筑本身所含的碳足迹上。在隐含碳主题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数字模型将在定义所用材料的二氧化碳足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简化低碳材料的选择流程。同时,低碳技术和材料也将成为投资决策中更积极的考虑因素。
建筑行业在根据循环原则进行规划和建造方面以及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生命周期评估 (LCA) 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到 2050 年实现净零隐含碳符合巴黎协定关于将气温上升限制在 1.5℃ 的目标。
研讨会就当前的目标实现进度进行了讨论,并以事实为基础推想可行性更高的改善措施与规划方案:建立废物和材料循环机制,在建筑拆除开始前重新利用原材料,甚至维护现有建筑的一部分,都是实现净零目标的有效实践做法。整合风能或太阳能等当地可用的可持续能源也将有助于实现净零碳足迹。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看到了一些到 2030 年可持续性增长的积极指标。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努力地寻找碳足迹材料——无论是有机材料还是基于回收的材料。同样,建筑二氧化碳分类系统将引领新的设计理念。
到 2030 年,建筑行业可能仍会缺少详尽、可广泛获取且相互关联的材料、材料特性和碳足迹数据库,填补这一空白至关重要。并且,建筑材料数据库和建筑信息建模 (BIM) 系统应采用人工智能 (AI) 来分析更优的材料组合并优化建造期间的碳排放规划。这些数据库还需要能够反映材料以及建筑风格的地区差异,并鼓励采用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影响的建筑方法。
总体而言,突破隐含碳困境面临的挑战,是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即将“前期碳”纳入整体生命周期哲学。在设计和建造阶段所做的决定将对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产生连锁反应。
对于新建及翻新建筑的业主和运营商,行业通常会优先适应客户的需求,这意味着需要在运营和维护阶段实现最低的运行成本和碳足迹。
供暖技术、建筑保温隔热和整体能效方面的最新进展已成功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提高了使用阶段的可持续性。与会者预计,到 2030 年,通过增加模块化、可拆卸和可回收建筑组件的使用、复用等改进方法,建筑行业将能够减少隐含碳排放量。
对于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循环性和节约资源以获得最大的短期收益。
建立处理建筑废物回收的物流系统,以进一步利用建筑构造材料。
引入资源认证,以提高材料透明度,实现更有效、更详细的环境产品申报 (EPD)。
制定能效激励措施,以数字方式获取并读取能耗,实现更可持续的使用阶段。
将更多可再生能源直接整合到建筑构件中,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生命周期结束阶段为碳足迹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与会者指出,建筑行业已做过许多关于建筑拆除循环解决方案的实验和测试。旧材料的现场回收已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道路建设中成功推行,其中回收较多的是金属材料。此外,建筑部件的交换使用也已经成功实现。
然而,在建筑寿命结束时的可持续案例均为个例,而并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拆除、拆毁或新建通常优先于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复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转向以下思维模式:更多地回收并复用材料、共享低碳建筑的基础知识并将建筑的拆卸与回收过程融入建筑设计等。此外,建筑材料、二氧化碳税和拆除许可证的引入也可激励低碳建筑拆除实践。
生命周期结束解决方案的要旨在于预先构建更简单、更灵活的实施计划,并将拆除作为原始计划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可根据类型对预制建筑模块进行拆除和材料分离,优先调整建筑及规划以适应气候保护措施,同时在各地区简化并标准化这些规则。
Desmodur® CQ MS 气候中性 MDI
为低隐含碳 PUR/PIR 保温隔热材料助力
建筑专家正在积极寻找可立即应用于使用寿命的可持续解决方案。因此,在研讨会期间,科思创发布了 PU 硬质泡沫产品的短期和长期循环经济计划。
目前,科思创的气候中性循环生物质 Desmodur® CQ MS MDI 已应用于低隐含碳 PUR/PIR 保温隔热材料,并且含有来源于循环生物质[3] 废物的成分。该成分由 ISCC PLUS 认证的质量平衡方法获得。
根据从摇篮到大门的生命周期分析,经认证的循环 MDI 意味着与常规 Desmodur® MDI 相比,碳排放量减少了 100%[4]。这些更可持续的 PUR/PIR 材料具有同样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但对环境的影响更小,且已上市销售。
可再生生物质循环成分与保温隔热材料中的减少隐含碳共同为行业可持续性目标提供了支持,包括世界绿色建筑委员(WGBC)全生命周期碳愿景。与此同时,更可持续的聚氨酯泡沫的长期计划包括对生物质苯胺可再生原材料和硬质泡沫的化学回收。
科思创的“实现净零隐含碳之路”的研讨会促成了一场关于提高建筑行业可持续性的下一步行动方案的激烈讨论。上述类似计划以及我们为创造更可持续材料所作出的努力完全符合我们到 2035 年实现运营气候中和的企业目标[5]。
解决方案关键优势
低隐含碳 :Desmodur® CQ MS 实现了具有低碳足迹的可持续 PU 保温隔热材料。
可再生成分 :生物质循环成分是通过 ISCC PLUS 质量平衡方法获得
高性能 :气候中和 MDI 具有聚氨酯的保温隔热性能。
资源节约 :PUR/PIR 保温隔热材料所节约的能源是制造所耗的 100 倍。
坚固耐用 :硬质泡沫的维护成本低,并且耐候、耐化学药品和耐紫外线。
“实现净零隐含碳之路”研讨会的召开
主要是以规划全周期可持续行动方案
提高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
科思创为实现全面循环的愿景
致力于到 2035 年实现气候中性[5]
为此,我们将不断努力、创新研发可持续材料
为建筑行业的循环经济之路添砖加瓦!
[1]“前期碳”是指原材料采购、加工以及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全球暖化潜势(摇篮到工厂大门)基于德国莱茵(TüV)认证的 ISO 14040:2006/ISO 14044:2006 环境管理的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所输入的数据包括行业平均值以及科思创通过质量平衡法使用生物循环原料的具体数据。
[3]“循环生物质”一词是指源自农业、林业和相关行业的生物废物和残余物,如使用过的食用油。
[4]数据根据 ISO 14040:2006 和 ISO 14044:2006,基于 TüV 认证的生命周期评估 (LCA) 方法得出
[5]这一目标涵盖了我们自身的活动(范围 1 排放)以及我们从供应商处采购的材料和能源(范围 2 排放)。该目标使我们与巴黎气候协议保持一致,即到 2030年,我们拟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
慧乐居欢迎您关注中国家居产业,与我们一起共同讨论产业话题。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