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慧正资讯:每次从机场接客人回来,经过厦门成功大道时,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戴李宗总喜欢向客人介绍,“瞧,这隧道里面用了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这个“研究成果”,正是材料学院戴李宗牵头建设的“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防火涂料。这款涂料只需涂2厘米就可以抵挡3个小时大火燃烧,目前几乎包揽了厦门90%的隧道工程防火涂装,并陆续应用到了高速公路、建筑、舰船等多领域,逐渐从厦门向上海、成都、南京等多个城市辐射。
戴李宗数十年来专注于防火阻燃材料、胶黏剂、功能涂层以及超分子等领域,始终坚持“应用目标明确的基础研究理念”,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挖掘并攻克技术瓶颈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产学研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他带领的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创新应用”团队是一支“高产”的队伍,创新研究结果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9件、国际PCT专利申请35件、中国发明专利270余件。
戴李宗说,这些成果可以从万惠霖院士的一次邀请说起。
科研成果要入得了“书架”也上得了“货架”
1987年,厦门大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20年后,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成立。时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万惠霖院士,与刚调任材料学院的戴李宗在一次交谈中提出:能否建设一个平台来对接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
做“顶天”和“立地”的研究,是许多科学家毕生的追求,“基础研究要有明确的应用导向”,万惠霖院士的这个提议与戴李宗的坚持不谋而合,“要努力让科研成果入得了‘书架’也上得了‘货架’”,他十分生动地比喻道。
2008年12月,戴李宗根据行业产业需求牵头建设了“福建省固体表面涂层材料技术开发基地”,万惠霖院士亲自担任基地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基地从事功能涂层、胶黏剂和防火阻燃材料等固体表界面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契合并努力对接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在基础研究过程中设计出好材料,并快速找到产业应用的出口”,为了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戴李宗和团队成员立足高分子材料的前沿基础和应用挑战性难题,不断提升科研敏锐性和创新力,持之以恒、长期不懈攻坚克难。在“材料引导跨学科融合”方面走出了特色路子,近期提出具备电控粘/脱粘性能的“新概念胶水”,通过高分子、电化学、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建立了机器人攀爬新模式,相关结果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Robotics。
他们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反复验证,在炎热的施工现场一遍遍试验产品,在各地企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专注“吃透”学科与行业的内在联系。许多成果逐渐从“重点实验室”走入“技术开发基地”,并最终成功“面世”上了“货架”:
钢结构建筑和隧道防火涂料领域已形成5个系列10余个产品,应用于包括厦门国际大厦等地标性建筑的1000多项工程以及海底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海工装备与船舶防护涂料形成了完整技术体系,应用于航母、舰艇、核电站、跨海大桥以及造船企业;
客车涂装整体解决方案与涂料国产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成果,应用于厦门金龙、苏州金龙、郑州宇通等主流客车企业;
高端关节轴承自润滑涂层产品配套国家三大航空高新工程、C919大飞机、国家天文台射电望远镜、高铁、风电等领域……
戴李宗认为,“平台”就像一个可以撬动科技发展的支点,不仅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对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他们已建设了10个省市级科研平台,授权发明专利转化率超过20%,甚至在5年内产学合作成果获得了4个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些成果都浓缩在了戴李宗的办公室内,那面一进门就看得到的荣誉墙上。
从校企合作共赢到服务产业链发展
早在2000年,有一家厦门小公司找到戴李宗,想合作研发防火涂料。戴李宗坦言,最开始时,他对这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企业并不感兴趣。但是,架不住企业的诚心,他们走上合作道路。
不曾想到,这一合作就是二十年,戴李宗也从此打开了与企业合作的广阔思路。此后,他陆续牵头组建了12个校企研发中心落地厦大,校企双方依托具体项目联合攻关,成果瞩目。
对于与企业如何保持“长久且紧密”的合作,戴李宗认为“关键在于要走差别化发展的路线”,团队不是用同一种成果与不同企业合作,而是在严格筛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企业的特点与方向,打造“私人订制”的合作方案。
从海洋重防腐蚀涂料、防火涂料、汽车涂料,到包装薄膜、阻燃管材、纺织涂层,戴李宗细数了与十几家企业合作的产品,无一重复。他认为,尽管做差别化非常辛苦,但是不管从企业的立场出发、或是对行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言都非常重要。懂得维护企业的利益,才能使双方合作细水流长。
2000年找到戴李宗的那家小公司,现已发展成为自有3万多平方米厂房的高新技术企业,至今仍与厦门大学保持着研发合作,在戴李宗的牵线下,在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设立了奖学金,二十余年持续至今。
2015年,一座跨海大桥横亘在了碧波荡漾的泉州湾海面上。在此之前,国内所有跨海大桥的防腐蚀涂料采用的都是国外品牌。泉州湾大桥——这座全长26.7公里的跨海大桥,第一次使用了与戴李宗团队合作的国产品牌防腐蚀涂料。该产品填补了福建省在先进重防腐蚀涂料领域的一项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对推动海工装备、造船业的技术进步意义重大。
“我们是奔着引领行业产业的技术进步去的”,戴李宗表示,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团队一方面服务企业发展、寻求双方共赢,另一方面将更远大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产业链,力求解决行业的关键共性问题。
目前,戴李宗带领团队服务行业产业已逐渐形成了4条成熟的产业链:(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业涂层材料产业链、防火阻燃材料产业链、氟化工与含氟特种功能材料产业链、高性能建筑与功能涂层产业链,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材料和技术难题,为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研道路千万条,报国为民第一条
10月8日早上,受疫情影响刚刚恢复科研工作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创新应用”团队师生,即在科学楼404会议室里召开课题组组会。与往常一样,在组会之前,他们先上了一堂党课,主题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戴李宗说这是他每次读到都会深受感动的一句话,也是他几十年教学科研中秉承的一份坚持。
所以戴李宗经常在课堂和组会上讲爱国、在实践中讲党史、在科研中讲奉献、在研讨中讲忠诚,他说:“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上专业课讲这些有人听吗?恰恰相反,越讲越正能量,越正越促进教学,让同学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信。”
戴李宗的这种家国情怀还深深植根在了“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创新应用”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心中。这种情怀是团队成员围绕共同目标——“为党育人、科研报国”而激发出来的凝聚力,也是成员间配合默契、相处融洽、遇事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基石。
“这是一个稳定、团结、动力十足的科研队伍”,党支部书记许一婷教授介绍道,从2004年她加入这个团队,到2010年曾碧榕(副教授)、罗伟昂(高级工程师),再到2013年袁丛辉(副教授,国家优青)、2015年陈国荣(工程师)等成员陆续加入,团队不断壮大,成员间相互帮助、携手成长。
戴李宗带领团队成员坚持科学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大方向,也在努力回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他们将党课作为课题组组会的开场标配,党课的内容也会紧跟时事热点,从抗击疫情到百年校庆,从国际争端到科技竞争……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育底色,努力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科研报国志向。
8月,厦门大学公布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创新应用”团队入选。戴李宗表示,这份荣誉是对团队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与动力。
“凝心静气做科研,激流勇进促转化:初心、使命和担当!”
“矢志不渝,科研潮头立使命;锲而不舍,立德树人显初心!”
这是近两年年末,团队召开总结大会的主题,每一句话都彰显着戴李宗和团队师生愈发清晰而坚定的前进方向。
慧乐居欢迎您关注中国家居产业,与我们一起共同讨论产业话题。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