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慧正资讯:匠心,始终是时代的稀缺品。
工艺不论光阴,品质不忘初心。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一脉贯之、从未断绝,正是匠心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中国第一个帝国——秦国诞生之初,古代工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历史上更大的工艺生产画面填充了许多细节。这些画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同时也镌刻在陕秦人民的骨血里流传至今。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当人们一提说咸阳,无一不能忘却他的历史文化符号“秦始皇陵、兵马俑”和令人魂牵梦萦的“阿房宫”,而这一符号的最终体现就是匠心。老陕秦人不管在造屋、造物还是处事方面,都讲究专注、凝聚、真诚,而这种“匠心精神”,这正是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历史舞台上一脉贯之、自成一派的品质保证。
物勒工名,岂可不诚
“物勒工名”本质上是一个严密的问责体系,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吕氏春秋》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老一辈秦匠在制作东西时,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之上,用来考验制作者的手艺和诚信。
事无巨细,万物皆有法可依。对器物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以法贯之,可见秦时匠心之严苛。而法无例外,形成了一套层层倒逼、严密有效的负责追责体系,问责甚至可以追至丞相,在责任之下没有谁能够置身于法外。秦军之所以罕逢敌手,有赖于精良的武器装备,“物勒工名”便是保障秦军武器生产的基础性制度。
效大于法,后世沿袭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一碗面条喜气洋洋”。同样深受秦匠精神影响的不仅仅是器物,还有民以食为天的“食”,成了当代最能体现秦匠精神的重要物质形式。
在中国咸阳,有一个夜市叫“汇通面”,不仅是全亚洲最大的露天面馆,同时也是咸阳匠心面食的一张“金字名片”。陕西人爱吃面条是传统习惯,因为秦人是吃手擀面长大的,秦人的血骨是吃面条长成的,因为面食补气养血、有营养,秦味匠心也正是在这样的骨血里传承至今。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七十多家面摊开始卖着同一种干拌臊子面,面是纯手工擀制的细面,口感劲道。由于各家秘制调料和油泼辣子、香醋不同,所以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口感和风味。一碗汇通面搭配一个肉夹馍、大蒜成了咸阳人最滋润的夜宵。
汇通面,吃的是一个独一味儿,也吃的是一份情怀。这独一份的味道和情怀也正得益于对面料制作环节上品质的把控和坚守,为了区分各家面摊的味道和品质,每一家面摊均以摊主的名字命名,“老吴汇通面、娟子汇通面、阳阳汇通面......”,但每一位食客都会有自己喜好的口味,而指引他们快速找到目标的,除了方位就是一眼就能辨认出的印记——摊位名。
一句:“一个大碗,辣子多放,来瓣蒜!”,随之朴实简单的回应一个“坐”字,成了食客与美食匠人心照不宣的默契。面条的筋道,臊子的味足,嚼一口面,就一瓣蒜,香得扑鼻,辣得提神,一大碗不知不觉就美美的咥完,俨然成为了对这碗匠心美食的最好诠释。
格物致新,道以成器
“以匠心之道,琢时光之影”,无论是匠心美食、漆技开物,每一项工艺的身后,都是一名名不同的工匠,经由自己过滤的作品,自然带有自己的眼界、心境和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和思考。对于涂料、漆艺而言,我们之所以能作为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不能忽略我们祖先对加工制造过程的创新与思考。格物而致知,勤劳又踏实,但从不放弃创新。
而在宝塔山漆的涂料制作过程中,从配料、分散、研磨、调漆、过滤、检测、包装,每一步都有据可查,有制可寻,每一批次的产品都有对应的生产环节保持的成文信息,并制作成统一的编码标签印刻在产品之上。“物勒工名”不仅是陕秦人在器物上留名,更是在心里印刻自己应负的责任。
深耕秦地六十二载的宝塔山漆,始终循迹着大秦脉络,挖掘传统工艺底蕴,与悠久的历史对话,向老秦人的匠心致敬,以融合创造新生之势,将独属于老秦人的匠心之道融入“黄韵银律”城市色彩主旋律中,并秉承品牌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呈现着独属于东方人的国货之光和文化自信。
秦味悠悠,匠心造物。匠心漆韵的故事,在宝塔山漆匠人们的手中继续诉说着,与古融今,千古传承......
慧乐居欢迎您关注中国家居产业,与我们一起共同讨论产业话题。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