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慧正资讯:1950年7月,我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全国15所大学的化学系都调整到了复旦大学,我从杭州迁到了上海。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技术人才。上级决定:凡1953年已学完国家规定的主要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同学都提前一年毕业。学校说:大四的主要课程是做毕业论文,你们的论文就到工作岗位上去做吧!同学们都为能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参加祖国建设,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1953年7月,校方宣布了毕业分配方案,我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土木建筑研究所。当时,同学们连家都没回,就结伴直接去工作单位报到了,在所里我被安排在建筑材料研究室。
这是一个新建的研究所,环境优美整洁,图书馆的阅览室大而明亮,摆满室内的大台桌给每个座位都配置了一盏带绿色玻璃罩的台灯,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为我们学习和查阅文献提供了极为优美安静的环境。就是在这里,我学习和阅读了许多有关建筑材料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使我从对建筑材料一无所知到产生了兴趣,看到了学化学的也是可以在土木工程领域有所作为的。记得当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也同意接收我,可是我已不想去了。从此,我的专业就开始了从化学向建筑材料转移,一干就是一辈子。
1956年年底,国家建委决定要像苏联一样,组建一所国家级的建筑科学研究院。于是从一些有关单位抽调一部分人员成立了一个筹备组,我也是从中科院土建所被抽调过来的人员之一。1957年,文革开始了,建院的筹备工作停止。文革之后,筹备组的人员,全部归并到了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我被分配在建研院建筑材料研究室工作。
1966年,建工、建材分家,赖部长要求建研院建材方面的科研人员也应随同划分到建材部来。被分配给建材的人员由建材部地方材料局接管,更名为“建材部地方材料局地方材料研究室”,我又从建工部建研院建材室转到了建材部地材室。后根据国家科研单位下放地方的政策,地材室又被下放到了河南郑州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1974年,建材部将我从河南地方建筑材料研究院借调过来编制“国家五五建筑材料科技发展规划”。任务完成后,正值改革开放,祁部长从国外考察回国后,深感我国的建筑材料与国外的差距太大,决定立即在我国开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并成立了新材料办公室,就将我正式调到部里来了,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编制新材料的年度研究计划和规划。
我学的是化学,虽在研究院曾做过几种建筑材料新品种研制的课题,但有关新材料方面的知识面仍然是很窄,要编制国家新材料研究发展计划真是心中无底。我想,要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学习,充实自己。
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热潮,在京举办的展会一个接着一个,许多国外企业纷纷来参展,有些展会参展单位的行业面较宽,有些是专业性质的,建筑行业的也不少。为了不丢失任何一次学习取经的机会,每逢展会我都从头到尾的“泡”在展会上,找到了对口的企业,就一家一家地找外商技术负责人谈,请他们针对企业的产品一个个详细的从原材料的要求、生产工艺、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并在他们介绍的过程中不断提问,直到搞明白为止,外商看我是个明白人,是他的同行,也很乐意和我聊天,并送给我许多内容较详细的技术资料。通过对各次展会有关企业的参观访问,使我学习到了国外许多新材料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国外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找到了练习英语口语的极好场所,增加了很多专业英语词汇;对于特别对口的企业,我还经常邀请他们与我们对口的研究人员进行技术座谈。
此外,我还有机会参加了局里1978年组织的对罗马尼亚新材料的技术考察;1981年对美国、英国、丹麦和奥地利等国新材料的技术考察;防水材料公司组织的对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建筑防水材料和技术考察。还有几个企业分别邀请我陪同他们到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国进行的技术考察,并为他们引进生产线作参谋。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参观展览和出国考察,使我充实了许多;也使我的专业英语水平从只能阅读提高到了可以对话。深感能与国外专家直接对话真是太重要了,这样我就可在任何情况下,如在参观过程中、走路、坐车、甚至吃饭时都能与专家讨论问题,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大提高了技术考察的效果。
提出《房建材料体系》
在各类建筑工程中,房屋建筑的建造量很大,国家提出“奔小康”,住宅又是一项关系民生的重点工程,也是一项功能要求最全的工程。我想,发展新材料是否可先从房屋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所需要的新材料开始呢?
使用传统材料砖、瓦、灰、砂、石建房,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只能解决人们住有所居的问题。随着建筑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的功能有了新的需求。我在对国外建筑及建筑材料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房屋建筑的基本构成及其应具备功能的研究分析,认为对现代化的房屋,不能仅仅只要求它能承重,居住安全,还应要求住得舒适,因此,应在原来只有结构材料的基础上另加一类功能材料。
经与建筑师们讨论并反复琢磨,总结出了一套现代化房屋的建筑材料体系,该体系由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材料组成:其中,结构材料构成房屋的支撑主体,包括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和结构构件;功能材料则赋予房屋以各种功能,包括保温吸声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共计两大类,六小类。
八十年代初,我将此设想上报给了局领导,建议将《房建材料体系》也像水泥、玻璃、陶瓷一样列为建材行业的业务管理范围,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并随后分别在计划司、科技发展司和技术中心新设立了《房建材料处》。
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后的约十年间,国内许多企业从国外引进了百余种不同品种房建建材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线,与提出的《房建材料体系》对照,我们拟发展的新材料品种基本都有了。于是改变原来科研从零开始,自行研发的老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站在高起点上,对引进的先进技术与生产线进行消化吸收。经与引进单位协商,我们负责立项、组织科研机关、大专院校与引进单位共同攻关,成果由公关双方共享,大大加速了我国房建材料体系的发展速度。这一改革,效果显著,极大丰富了我国房建材料的花色品种;提高了房屋的使用功能;推动了房建材料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美化了城乡,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关于建筑防水
早期的建材部,机构设置中有一个地方建筑材料局,管理的业务范围包括墙体屋面材料、防水材料和石材等。当时,产品的品种少,质量差;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其中,防水材料也不例外。
七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建筑防水材料中,石油和煤焦油沥青纸胎油毡及其配套使用的油膏约占百分之九十,产品高温软化,低温冷脆,大大影响防水工程的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防水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显著,基本形成了包括:改性沥青基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片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及其它密封条、止水带、防水剂、堵漏剂等防水产品系列;组织制定了以上各产品向国际标准看齐产品标准。组建了建筑防水公司、建筑防水协会、建筑防水研究所。出版了《中国建筑防水》杂志及《建筑防水资讯》。定期举办展会、年会等。我感到在《房建材料》六类材料领域中,建筑防水材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很出色的。
建筑防水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筑渗漏”,建议今后下大力气重点解决。
作者为原科技发展司房建材料处、中国建筑防水协会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
慧乐居欢迎您关注中国家居产业,与我们一起共同讨论产业话题。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