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广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粤ICP备1813696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000
慧正资讯 :5月3日,华东石油局在重庆南川区块新区带部署实施的页岩气探井——胜页2HF井完成产能测试,获日产32.26万立方米高产气流,实现常压页岩气勘探突破。
华东石油局2018年在南川平桥南斜坡部署实施的焦页10HF井,取得常压页岩气勘探突破,并获股份公司勘探发现特等奖。他们乘胜追击,在南川东胜构造带部署实施预探井——胜页2HF井。该井采用二级井身结构、转向压裂工艺等提速降本措施,经测试获日产气量32.26万立方米,刷新国内常压页岩气单井日产气纪录。
胜页2HF井页岩气勘探获得高产气流,证实了四川盆地东南缘复杂构造带是常压页岩气富集高产有利地区,有力支持中国南方地区页岩气,特别是常压页岩气加快勘探开发的步伐。
近期中央环保督察反馈各省污染治理情况,山东、浙江等省份几百名政府负责人被通报问责,化工园区环境污染已成共性问题。2019年4月2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整改方案,很多污染问题是因为化工园区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的。尤其在县级及以下工业园区,盲目扩张造成的“化工围城”,及运营中的违规生产、超标排放、监管缺失等因素,导致园区环境隐患不断。
当前,绿色发展成为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久治不愈的污染问题,化工园区如何祛除痼疾?
环境达标率仅占2-3成
江苏省现有各类化工生产企业6300余家,入园率仅30%左右,有的地区入园率甚至只有约10%。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曾称,工业园区现已成为污染集聚区,目前的达标率仅有20%-30%。
目前山东、江苏等省已经出台化工园区认定办法,促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督察也显示,全国超过80%的省市存在着工业园区污染问题,化工园区的污染问题更突出。然而,化工企业的安全和污染问题并不是仅仅依靠搬迁入园就能解决的。化工集聚的优势是能够将化工原料吃干榨尽,副产品能够被充分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当前许多化工园区的产业链不完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被当做废物来处理。这种模式一是会造成原料元素的浪费,经济性较差,另一方面这些副产品排放到环境中,增加了环境保护成本。可见,随着化工园区内吸纳的企业越来越多,如果管理不善,就会成为安全和污染问题的集中爆发地。比如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爆炸,一家化工企业爆炸造成整个园区关闭,园区内57家化工企业一起关闭迁转,可谓代价巨大。灌南、灌云地区化工园区也曾三番五次被央视曝光,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被问责,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出了问题,化工园区不能一关了之,应想办法提升化工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提升园区智能化管理手段,才是加强安全和环境管控的有效手段。规范的化工企业进入规范的化工园区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化工园区的规范化发展受到工信部和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并从战略方向上给予了化工产业调整方向的指导。化工园区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基础配套不完善、专业管理水平薄弱等诸多问题,但总体来说,化工产业能够安全和环境友好发展是首位的,离开环境保护,再快的经济发展都将隐患重重,化工园区的安全和环境管理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先天不足,后期欠账”
工业园区环境痼疾,也引起了各级环保部门的关注。
早在2012年,环保部便发布《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除各省市,中国石化联合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相关协会及企业,也被列为印发对象。2015年,环保部再度出台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环保工作。在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基础上,不乏各地自行出台的管理制度。
如此重拳之下,工业园区污染为何依然频发?
先天不足,后期欠账。如有的石化园区,实际招商并未达到预期,仅引入寥寥几家石化企业。因征地、建设、配套等已经完成,不得不引入其他类型企业。
除“历史遗留”外,监管不力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现有园区多由管委会进行管理,但主要职能却是服务企业经营。尽管有的也成立了环保部门,但毕竟不是专业机构,环境监督、执法能力等远远不足。
“现阶段的污染‘大户’,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下工业园区,国家、省级层面的园区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在部分地区,作为园区上级主管单位的地方政府,仍存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保先决条件的思想。许多化工园区的环境监测网络不够完善,无法及时提供预警信息,造成废气、废水、土壤及噪声等污染频发。
化工园区环保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环保管理能力较差
部分化工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化工园区监督和管理难度。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前期规划不合理。部分化工园区在建设初期少有甚至没有对环保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废水、废气、固体废料等污染问题凸显,将对周围社区造成影响;
2、配套不足,运维水平不高。化工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完善的配套工程以及专业化的运维管理。专业化运维团队可以有效将环保设施统一管理维护,有效发挥环保基础设施在预警监测、应急处置中的积极作用。
3、设施建设滞后,与高速发展的化工园区不协调。
中国制造2025提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行可持续、可循环发展方式,促进化工企业、政府、居民之间关系融合以及实现资源共享。绿色智慧园区是目前化工园区转型升级的可行方向。
三、环保、安全事故频发,响应机制不完善
1、环保、安全管理不完善。相对于国外优秀的化工园区,我国的化工园区在环保、安全管理体系存在一定差距,继续通过科技手段建立一整套高质量的安全管理体系,从安全知识、应急处置、环保意识、设备检查对化工园区从业者进行全方位管理,增强企业责任感,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2、预警监测薄弱,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大部分化工园区都成立了管委会负责园区的相关监管监察和管理工作。但是,单靠人力的监管监察工作难以做到位,加上科技化设备缺失,无法做到化工园区预警监测全覆盖,容易忽略对隐蔽位置的隐患排查工作。
3、应急处置不完善,辅助手段缺失。目前,大部分化工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主要依靠消防部门,因对危化品危险特性的认识不足或者路途较远不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导致救援活动有时不能得到迅速有效地实施。同时,应急救援中辅助手段缺失,造成无法及时探明现场情况,延误救援时机或可能发生二次伤害。
信息化管理是化工园区环保管理的有效手段
继“互联网+”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智能+”成为2019年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的建设是未来园区实现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化工园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大背景下,智能+如何为化工园区赋能,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
一、化工园区环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将化工园区内企业、储罐、公共设施、排放口等创建三维模型并融入三维地图,结合实时地形、气候、设备监测数据等构建环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日常运维中,对数据实时分析和展示,实现实时预警,在事故发生时“辅助”应急决策。
二、智能+化工园区
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为新动力,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园区,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绿色园区、智慧园区是未来化工园区发展方向
绿色园区和智慧园区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自2010年以来,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等部位相继发布了大量的环保政策和化工产业发展指导政策。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工信部印发的原[2015]433号《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大力推动化工园区两化深度融合,建立园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园区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网上交易、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园区各有关部门的业务数据,建设园区公共基础数据库,强化标准及接口建设,与入驻企业实现数据共享。积极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和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全面整合园区信息化资源,以提升园区本质安全和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建设智慧园区,建立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
山东、江苏等省份出台化工园区认定及绩效评估,许多内容均指向参考《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仅政府重视绿色园区、智慧园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化工园区意识到智慧化发展对于化工园区及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例如,为了严格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管控,提升有毒有害气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原环境保护部自2012年起,先后批复了6省区8个化工园区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试点园区在建设、运行、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建设的预警体系在应急处置和日常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存在技术不够完善、管理措施联动不足等问题。各地要深入推广试点经验,明确责任主在“管”和“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预警体系积极作用。在这8个试点化工园区中,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参观了广州南沙小虎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运行情况,对该试点园区做出高度评价,认为整个园区的管理水平,因为有了一站式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而得到大大提升。
化工企业入园率是目前许多省份设定的目标参数,可以预见未来,智慧化率将成为成熟化工园区的考评指标之一。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并在产业规划初期同步智慧化建设,将是化工园区领先发展的关键一步。从智能工厂建设情况来看,智慧化的资本投入不仅带来了安全、环保,从长期来讲更是节约了人力管理成本、污染治理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智慧园区的建设同样如此,这就需要我们的化工园区具备前瞻性的战略性眼光和非同一般的魄力!
慧乐居欢迎您关注中国家居产业,与我们一起共同讨论产业话题。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