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与建材

投稿

慧乐居> 新闻-宏观 >正文

行业迅速进入寒冬!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股权投资

2018年11月21日17:53 来源:华尔街见闻

去年写过几篇唱衰股权投资行业的文章,原本也只是有感于行业现状,觉得有必要发出警示的声音,但之后形势的发展比我预期的更迅速,短短一年间,整个行业迅速进入了寒冬。

2018年全行业的募资金额急速下降,同比跌幅超过50%,几乎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衰退,投资金额方面由于美元基金的活跃,相比较之下倒不是太难看,但大部分人民币基金都已经放缓甚至完全停止了投资项目,投资经理跳槽、转型的情况层出不穷,原本欣欣向荣的股权行业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陷入了深度的危机。

当然,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分析的那样,这样的危机早就注定是不可避免的,股权投资行业的超常发展源于货币的超发而不是行业本身的“赚钱”效应,降杠杆的大趋势对于行业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但就在最近几天,政府即将开设科创板的消息给从业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开设创业板的狂欢历历在目,很多人也把科创板当成了救命的稻草,但是,科创板真的可以拯救股权投资行业么?

别做梦,科创板拯救不了股权投资

结论在我看来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是由股权投资行业自身的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所决定的。公允的说,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外因在于货币的超发,诱因则主要是源于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巨额价差,从诞生之初,中国的股权投资行业就主要是一个进行套利活动的行业(VC一直不是股权投资尤其是人民币股权投资的主流),并且,中国的绝大多数股权投资机构之间都是高度同质化的,投资策略雷同,管理模式雷同,从业人员结构也非常接近。这两点也决定了,中国的股权投资行业的从业者们对于项目能否登陆资本市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企业本身成长性和经营的可持续性的关注。

如果用看普通行业的眼光来看待股权投资行业本身,那么可以说,股权投资行业全行业的主要关注点都在销售端;在于项目(即股权投资行业的“产品”)能否IPO、能否被上市公司收购,是否能够得到下一轮融资,是否有机构愿意接盘;而不在于产品的制造端,绝大多数从业者来自于投行、律师和会计师等资本市场的技术部门(或者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股权投资),所擅长的都是资本运作与包装、擅长讲故事与销售,他们并不参与产品的制造,对于产品的质量管理也没有多大兴趣,只要能卖得出去,产品本身是不是存在什么质量问题,是不是存在什么隐忧基本都不需要考虑的。

在这个行当里,酒香真怕巷子深,“冰箱好,不如广告做得好”,曾经煊赫一时但当下已成隔日黄花的摩拜、OFO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结构性问题,真的是一个科创板可以改变的么?恰相反,科创板之所以会被当成救命稻草正是因为科创板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新的销售渠道,意味着卖掉手中积压的存货的可能性,这是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固有逻辑的简单延伸。就算科创板及时推出了,就算通过科创板可以使一部分项目实现退出了,也不过是使得股权投资行业的痼疾进一步深重化,发展为更加难以治愈的绝症,一个重病的病人是不可能通过吃补药返老还童的。

更何况,科创板连销售积压存货的效果都未必能实现,A股近两年疲态尽显,估值中枢不断下调,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几近于无,甚至出现了倒挂的现象。而一旦科创板推出,巨大的抽血效应很可能使得A股的估值中枢进一步下移,大部分项目就算可以登陆科创板,也很可能并不能给投资人带来什么收益。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二级市场的韭菜越来越难割了,一个存在内生性问题的项目不管登陆哪个资本市场都很可能难逃显形的下场,今年以来登陆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诸多曾经的明星项目绝大部分都在短暂走高之后迅速破发,甚至已经跌破此前一级市场最后一轮融资的价格(兹不点名,有心人可以自行查看相应公司的股价)。

就算科创板如期推出了,之前几年投资的那些项目又有几个可以给投资人带来盈利呢?

拿什么拯救你?

简单的唱衰并不是我想做的事情,绝望不是我想散播的情绪,能在绝望的情绪下找到未来的道路的,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这一点对于股权投资行业来说也不例外。事实上,横向对比一下,股权投资行业当下所面临的危机很多其他传统行业(大部分只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觉得是传统行业,当年也都是新兴产业)都曾经经历过。

曾经,中国几乎每一个地级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厂、卷烟厂;曾经,中国的火腿肠、日化厂家都遍地开花;曾经,中国的服装和皮鞋品牌多如牛毛。如同股权投资行业一样,这些行业的绝大部分企业都高度同质化,并且,早期的市场也可以给质次价高的产品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因此,销售压倒生产成为每一个企业最关注的环节,如何把产品卖掉而不是提高产品质量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头号任务,卖假货、卖次品并不可耻,能把货卖掉才是英雄,这些与当下的股权投资行业都是非常相似的。

但是,最终,那些可以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些可以挺过行业性危机的公司往往并不是那些最能销售的公司,而是那些更重视产品质量的公司(比如海尔、格力、恒瑞、华为等等),消费者最终会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二级市场的股民们也不会永远当韭菜),卖假货、卖次品固然可以叱咤一时,但终究还是会被市场所淘汰。当然,我相信绝大部分股权投资行业的从业者并不想卖假货、次品,可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投过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好项目么?每一个项目都是可以基业长青不断发展的好公司么?还是偶尔也会觉得,反正只要能IPO、能被并购就可以呢?

所以,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不难想见,其实真正的药方不过是一句老生常谈: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投资、培育(这一点尤其重要,不能只播种不施肥)真正的好项目,而不是只关注那些更容易登陆资本市场,更容易得到下一轮融资的项目。但是,老生常谈往往众人皆知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坚持做大家都知道是对的事情,往往只会被认为是老古板,不知变通,只会被认为会错失机会,会被时代所抛弃,可是真当大潮退去,没有在裸泳的,也只有这样的老古板。

即便你真的决定了做这样的老古板,这也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绝大多数股权投资行业的从业者都长于资本运作而短于对被投资行业本身的研究和认识,当然,资本运作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但仅仅擅长资本运作却是远远不够的,但让一个个从业多年的投资经理丰富乃至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又谈何容易?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更何况,一个真正的好项目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体现出他的价值,有几个投资经理可以坚持那么长时间呢?(这甚至已经不是主观意愿就可以左右的问题了)

所以,虽然我坚定的认为,真正的药方唯有如此,但这注定也不是一条适合绝大多数人的道路,这可能也是股权投资行业的本质:这天然就不是一个大众化、低准入门槛的行业,对于相当大一部分从业者来说,恐怕及早转型依然是十分有必要的。

热门专题

慧乐居欢迎您关注中国家居产业,与我们一起共同讨论产业话题。

投稿报料及媒体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